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,也是我國中醫傳統特色療法“冬病夏治”的好時機。
然而眾人只知道跟風而“治病”,卻不知為什么要“冬病夏治”?今天小編就來講講“冬病夏治”背后的真相!!
冬病夏治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個重要特色,即利用夏季氣溫高,機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,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,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。
指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,如手腳冰冷、氣虛咳嗽、脾胃虛寒、畏冷喜暖、關節疼痛、神情倦怠等。夏季這些病情會有所緩解,趁此時機,辯證施治,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藥,以減輕其癥狀或預防冬季復發。中醫認為,人體之陽氣“生于春,長于夏,收于秋,藏于冬”,冬季陰氣上升到達頂點,而往往陽氣不足,機體容易遭受寒邪侵犯。一旦寒邪積久不散則更傷陽氣,就會導致內寒?;颊唧w質在這一時期也處于低潮,接受外界治療能力處于“不佳時期”,見效緩慢。
而春夏,尤其是三伏天,由于氣溫升高,人體內陽氣上升,經絡通達,氣血充沛。利用這一有利時機治療某些寒性疾病,能最大限度的驅風祛寒,祛除體內沉痼,調整人體陰陽,在減輕其癥狀,預防舊病復發的同時,還能為秋冬儲備陽氣,令人體陽氣充足,冬季就不易被嚴寒所傷。
董洪濤在《中醫理論》中也指出,人體在夏季陽氣易發泄到體表。此時陽氣旺盛且向外開散,皮膚松弛,毛孔張開。通過扶助體內陽氣,可以有效的促進人體陽氣向外排出往年沉伏的邪氣。如:慢性咳嗽、哮喘、急慢性支氣管炎、咽炎、反復呼吸道感染、過敏性鼻炎等。如:慢性胃炎、潰瘍病、慢性腹瀉、慢性腸炎、胃腸功能紊亂等脾胃虛寒性疾病。
如: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、強直性脊柱炎、頸椎病、肩周炎、腰腿冷痛、腰肌勞損、坐骨神經痛、膝關節炎等虛寒性疾病。需要注意的是,冬病夏治是為了溫補人體陽氣,比較適合【陽氣不足、不能固護溫煦人體】,致使陰寒之邪侵襲人體引發疾病的人群。而平時【陽氣充足、陰氣虧虛】的人群,不適合冬病夏治。
果蔬:夏季正值葡萄、龍眼、荔枝上市,適當食用這些溫熱性水果可以改善腸胃功能,促進人體基礎代謝。蔬菜中,南瓜性溫健脾,可加強腸胃蠕動;韭菜補腎溫陽,可增進食欲。提醒:陽虛體質、脾胃虛寒者可多食;體質濕熱、陰虛內熱、患有急性結膜炎者應慎食。
肉類:食用羊肉、牛肉等熱性肉類可以溫陽散寒,補中益氣,尤其適合夏季手腳冰涼、氣血不足的人。提醒:注重葷素搭配,溫涼互補。有牙痛、上火、發燒感染癥狀、體質偏熱的人應忌食熱性肉類。
飲品:夏天外界氣溫較高,陽氣散發,如果貪圖涼爽,長期喝冷飲,會加重體內陰寒。因此,夏季即使氣溫高,也要喝溫開水,以幫助沉寒發散。提醒:溫開水以喝完后感覺有點熱烘烘、欲汗未汗的程度為宜。寒濕偏重者,可用紅糖姜水替代溫開水。因為姜性溫味辛,能溫胃散寒。通過運動發汗是排除體內寒邪最簡便的方法。夏天毛孔大開,稍微運動就會出汗,汗為心之液,可瀉過旺之心火,也可將侵入皮膚的寒邪及時排出。因此,夏天最好還是適當運動,適度出汗,既有利于祛除沉寒,增加氣血流通,也利于新寒發散,對健康是很有利的。
提醒:在早晚相對涼爽的時段運動;出汗過多時,可適當飲用溫淡鹽水或綠豆湯,切不可大量飲用涼開水,更不能用冷水淋浴,否則會導致寒濕入體,加重已患疾病。
當然,對于身體陽氣不足的人來說,除了注意飲食起居,此時順勢選擇中藥調理能夠更好的驅散體內寒邪,防治未病,心康體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