熬過了三伏天,終于等到了出伏。季節由夏轉秋,天氣由熱轉涼,在夏秋交替換季的時候,也正是養生的關鍵節點。此時,人們不僅容易出現各種不適癥狀,如皮膚瘙癢、心情煩躁、疲倦、失眠等、而且也是各類疾病的爆發期。所以,出伏之際,大家也要做好養生保健工作。
如:梨(生吃或蒸熟再吃均可)、百合、玉竹、沙參、石斛、荸薺、枸杞等,可以潤心肺、養胃陰:
帶有膠質或是質地黏稠的食物也有“潤”的效用,如:銀耳、海帶、山藥、蓮藕、秋葵等;
含有油脂的堅果類,如:芝麻、杏仁、煮熟的花生等也可以達到滋潤、潤腸消便秘的功效;
注意,炸烤、辛辣等燥熱的食物,應盡量避免,以免耗傷津液、加重秋燥癥狀。
出伏時節,秋燥尤為嚴重,而燥氣很容易損傷肺部,這也是秋季呼吸系統疾病多發的直接原因。肺與其他各器官,尤其是胃、腎密切相關,因此秋天肺燥常常和肺胃津虧同時出現。肺燥津虧的典型癥狀有口鼻干燥、干咳甚至痰帶血絲、便秘、乏力等。在五味之中,苦味屬于燥,而苦燥對津液元氣的傷害很大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中也提到“多食苦,則皮槁而毛拔”。因此,出伏養生要少食苦瓜、羊肉、杏、野蒜等苦燥之物。
想去秋燥必須要養陰,養陰的重點在于留住水分。除了多吃平潤的食物,水分的攝取也必不可少。建議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溫水,可以讓整個消化系統蘇醒過來。
當然,喝水也是有講究的。不要喝冷水,因為脾胃喜溫忌寒,喝冷水有害健康;喝水時,最好一小口一小口喝、少量多次。蜂蜜有潤肺止咳、潤腸通便、滋潤肌膚的功效,與水調和喝下,既可補充水分,又可以防止因秋燥所引起的許多甘燥癥狀。(提醒:蜂蜜內可能含有某些厭氧菌,嬰幼兒、腸胃道過于敏感,或是吃甜食容易泛胃酸的人應避免食用。)喜歡喝茶的人,可以用杭白菊泡茶,半發酵的烏龍茶也是不錯的選擇,適度飲用有助于潤喉生津、清除體內積熱。
出伏以后,在天氣的影響下,人們可能會出現反應遲鈍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精神易萎靡等情況。在這種情況下,保障睡眠時間和質量就很重要。中醫講究睡“子午覺”,子時是23時至次日凌晨1時,午時是11時至13時。午休有助于養心,同時也能讓人恢復精力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老年人午睡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,否則會影響晚上的睡眠。秋季人體的柔韌性和肌肉的伸展度有所下降,關節活動幅度減小,像足球、籃球、長跑等劇烈活動盡量減少。宜選擇一些舒緩的方式,如:散步、登山、慢跑、太極拳和健身舞等。
其中,散步,運動量雖然不大,卻能使全身都運動起來,非常適合體質弱,有心臟病、高血壓等無法進行劇烈運動的中老年人。秋天天氣轉涼,肌肉的黏滯性增強,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指揮能力有所下降,因此運動前,應做好熱身運動,否則運動中容易造成腰、膝關節及踝關節等部位損傷。運動時不要穿背心短褲,宜穿長裝運動服,盡量不穿純棉內衣鍛煉。因為純棉內衣對散發汗水效果較差,當濕透的內衣附在皮膚上,使得皮膚變冷,很容易著涼感冒。